大肠肿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胃癌肺癌关于癌症,这些你一定要知道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经验 https://m-mip.39.net/czk/mipso_7375991.html


  17日,福建省肿瘤防治办公室等单位发布的《福建省恶性肿瘤报告》显示,居恶性肿瘤发病首位的是胃癌,居恶性肿瘤死亡首位的是肝癌。


  此次恶性肿瘤调查,是采用国际通用的统计方法,报告数据来源于福建9个肿瘤登记县(市、区)收集的年肿瘤发病与死亡登记资料,覆盖福建全省万人口,首次较全面、详细地报告了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


  经统计分析,登记地区年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2/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为.07/10万,女性发病率为.94/1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恶性肿瘤发病率也增加,特别是在75岁至79岁达到高峰。


  居福建恶性肿瘤发病首位的是胃癌,其次是肺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其中,男性发病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是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女性发病前5位的依次是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甲状腺癌。


  《报告》显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40/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为.51/10万,女性死亡率为.05/10万。居福建恶性肿瘤死亡首位的是肝癌,其次是肺癌、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其中,男性死亡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是肝癌、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女性死亡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是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

酸性体质引发癌症?是真的吗?

经常看到网上有关“酸性体质与碱性体质”的文章,转载这篇文章的朋友倒是的确是好意,无非是想提醒大家注意身体健康以免患上癌症,但可惜的是这两个概念在主流医学界根本上就是不被承认的。

民间讨论火热

最早听说这个概念还是上中学的时候听我很注重保健的奶奶成天念叨,之后又不断看到广告,某某水自称是弱碱性的,喝这种水能改善酸性体质,让人远离癌症……就好像如果你不喝标有弱碱性的矿泉水就会不小心成为酸性体质,什么便秘、高血压、高血脂、痛风、溃疡、肥胖、骨质疏松就都会随之而来似的。

医学界一片冷静

可是,假如你在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上搜索“酸性体质”,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关键词还是文摘搜索都连一篇文章都没有,假如“酸性体质”真的像民间讨论得那样有意义的话,难道会如此得不到医学界的重视?答案很简单,因为民间所说的“酸性体质”只是在偷换概念,什么概念呢?很明显,就是“酸中*”。

在临床上,的确有很多酸中*的发生,比如糖尿病人的酮症酸中*等,这些都是由于服用了某种药,或者是患了某种疾病才出现的(如腹泻、肾衰竭、脱水等)。换言之,是先生了病,才出现的酸中*,而不是“酸性体质会导致疾病”。

抛开所谓的那些“权威”的理论,凡是生理学的人都知道:人体血液和体液的是pH值都是有一套动态平衡的代谢机制在控制,可以让血液中的pH值保持在一个恒定的值(7.35~7.45之间),所谓“身体偏碱才健康”完全是句废话,正常人的血液本来pH值就在7.4左右,属于弱碱性,而像胃、皮肤、女性阴道等等则是必须是酸性的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

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

我们只要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影响身体酸碱度失衡的最主要的因素还是疾病和药物,甚至呼吸过程对血液酸度的影响都要比食物大。要知道我们代谢的能量物质都有一部分会转化为二氧化碳,它再与身体内的水结合成碳酸,或是呼出,都会使大量的酸随时进出人体,这种长期适应下的稳定根本不是靠一瓶弱碱水就能影响得到的。

但也不是说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就一点意义没有。过去营养学界内确实确有把食物进行酸碱的划分,比如大多数的蔬菜水果都是偏碱性的,而肉类谷类大多是偏酸性,像现在我负责营养治疗的一个代谢综合症患者由于有痛风,我也是推荐他多摄入碱性食物(不过最主要的还是靠吃药和小苏打),碱化尿液从而增加尿酸的排出,而这只是对于特殊情况的病人,平时我们吃的食物的酸碱性与胃酸和肠道里的碱性相比作用要小得多,正常情况下无论食物的酸碱性如何,到了胃里都是酸性的,到了肠后都会是弱碱性的。

食物多样才是王道

从一个人的健康管理角度讲,很多人得的都是生活方式病,这与饮食不当、运动不够、不注意远离污染都是有关的,是需要人们日常就注意的。不可否认的是,健康指导的文章抛开“酸性体质”的伪概念,整体上还是对健康教育起到促进作用的,因为这些文章里大体的倾向还是认同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反对不健康的食物(如煎炸食物、腌制食品),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在当今很多城市现代人的膳食结构中,适当控制酸性食物的确是有必要的。

但我们一定要明确,推荐果蔬类食物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酸碱性,而是其本身的营养价值,只有合理地搭配选择食物,才能够减少营养缺乏,通过合理膳食,我们就能满足日常的营养需要,而不是去依靠那些保健品和营养补充剂。

怎样合理搭配?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给了我们答案:

一日食材生重

油25-30克

盐6克

奶类及奶制品克

大豆类及坚果30-50克

畜禽类50-75克

鱼虾类75-克

蛋类25-50克

蔬菜类-克

水果类-克

谷类薯类及杂豆-克

水1毫升

最新避免癌症的十件大事,你一定要知道!

罹患癌症的原因,包括,不运动、肥胖、抽菸等等,都为民众所熟悉,但事实上,即使民众普遍了解癌症的事发原因,却仍然漠然以对,导致许多统计数据,比如在台湾,“肥胖人超过三分之一”、“成年人脂肪肝比例超过半数”、“七成以上民众,都未有运动习惯”、“数百万人口罹患三高”等等,都显得极为难看。

这难看数据的背后,就是台湾每年新增癌症人数,正式突破十万人大关,且还正在持续攀升。但若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型态,若持续性的偏差与不良,会有这些惨烈的数据,套句俗语来说,就是“用膝盖想都想的到”。以下为台湾“国民健康署”列出的防癌十件事,咱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1.拒烟、拒槟榔,避免过度饮酒

使用烟草不仅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也会致癌,与酒精类饮品并用时,更是加剧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台湾的统计数据显示,肺癌患者中高达90%的比例有吸烟的习惯,是导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且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有22%的比例与烟害有关。而槟榔子(菁仔)亦属于第一类致癌物,嚼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槟榔子也会致癌。在台湾,十个口腔癌,九个嚼槟榔。

此外,过度饮用各种酒精性饮料,如,红酒、白酒、啤酒等都会增加罹癌的风险,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亦有3.6%的比例与饮酒有关,过度的饮酒不仅会对身体造成负担也会导致肥胖。

2.维持健康体重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过重和肥胖是仅次于烟害的最重要已知的可避免之致癌因子,体重过重容易增加罹患大肠、乳房、子宫内膜、胰脏、肾脏、胃、食道及其它部位的罹癌风险。

根据统计,肥胖者对停经后妇女发生乳癌机率为非肥胖者之1.5倍;发生子宫内膜癌机率为非肥胖者之2~4倍;发生胃癌机率为非肥胖者之2倍;发生食道腺癌机率为非肥胖者之2倍;发生肾细胞癌机率为非肥胖者之2~4倍。

3.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

多数人都知道运动对健康带来的好处很多,每天规律的运动可以保持心脏健康、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机率。但民众更应知道,每天运动30分钟就可降低罹患大肠癌、乳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运动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处方。

4.有计划的摄取蔬果五谷,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品

研究显示,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植物性的食物有助于抵抗口腔、咽喉、食道、胃、大肠等部位的癌症,因为纤维素、维生素和其他有助于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的微量元素,可以使体内细胞得到保护,减少受到损害而变成癌细胞的机会。

牛、羊、猪等红肉可以提供人体丰富的蛋白质、铁和锌,但摄取过多的红肉会增加罹患大肠癌的风险,此外,也应该避免加工的肉品,如,火腿、培根和热狗等,这些肉品多数都经过烟燻、醃制或是添加防腐剂的制程,含有会损害健康细胞的致癌物。

5.选择低卡路里的食物,并且减盐

饮食中选择低卡路里的食物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而有助于预防癌症,因此应该避免摄取过多油脂和糖类的食物,如,油炸品、含糖饮料、饼干、起士、肥肉等。另外,摄取过多盐份容易损害到胃的内壁而增加罹患胃癌风险及其它慢性病。

6.无需过度倚赖营养补充品

许多人有吃保健食品强健身体的迷思,但并没有研究显示服用营养补充品可以预防癌症,相对的,服用特定的补充品甚至会增加罹癌的风险。

7.产妇尽量替宝宝哺乳

哺乳的好处多多,因为母乳含有宝宝前6个月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喝母乳长大的宝宝成年后也不容易有过度肥胖的问题。对妈妈而言,哺乳可以调整体内的荷尔蒙,有助于降低罹患乳癌的风险。

8.使用具实证可预防癌症之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约有超过50万人死于原发性肝癌,而B、C型肝炎病*为肝癌的首要危险因子。

此外,感染人类乳突病*会诱发子宫颈、生殖器等部位的癌症外,也会导致头部、颈部等部位发生鳞状细胞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9~12岁的青少女施打HPV疫苗,可预防约6至7成的子宫颈癌症发生。

9.定期接受筛检

接受癌症筛检也可以预防癌症,乳癌、大肠癌、子宫颈癌和口腔癌筛检,都是WHO建议可以经由筛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之癌症。

10.癌症病患经过治疗,更要注意防癌避免复发

至于曾罹癌且经过治疗的病人,更应该做到上述各点所述良好生活习惯,以维持健康,避免癌症复发,并改善癌症病患治疗后的生活品质。

正能量放送时间——

美国男子15岁罹患霍金淋巴癌健身四年战胜病魔

美国一名青少年列勒(ZachZeiler)在15岁的时候被诊断出罹患霍金淋巴癌(Hodgkinapos;sLymphoma),原本身体健康的他体重降到不到40公斤。但不离不弃的家人和女友激励他不放弃生命,他靠着健身慢慢找回健康,成功战胜病魔,他将他的故事分享在网络上,已经有超过万人点阅。

根据《赫芬顿邮报》报道,列勒4年前突然全身开始冒汗,医院,医师告诉他已经罹患霍金淋巴癌。所幸只是初期,如果再晚一点可能就无法挽救。这个噩耗重重打击家人和他的女友,但他当时确是在场最冷静的一个人。列勒开始思考,要怎样面对病魔,摆脱孱弱的身体,最后他决定给自己一个目标,开始健身。

如今,他完全脱胎换骨,变成不同一个人。他成功从不到40公斤增加到70多公斤,透过改变饮食习惯跟每天运动2小时,成功击败癌症,而他现在也沉迷在健身的世界中,希望能透过他的故事激励更多人。

最后,奉送果壳网最新一篇针对灭癌细胞利器的文章——

逆天病*消灭癌症?不要“捧杀”有前景的团队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颜光美团队在蚊子里分离出的一种病*M1,显示了出抑制肿瘤的潜力。论文10月6号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研究人员分别用体外培养细胞系、小鼠肿瘤模型以及肝癌和结肠癌的离体活组织培养进行了实验。三种体系上进行的实验,都表明M1病*具有抑制肿瘤的潜力。不过,一些媒体的报道过于夸张、缺乏严谨:“M1病*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死包括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黑色素瘤在内的多种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副作用。整体动物模型证明,M1病*‘像长了眼睛一样准确找到肿瘤组织并将其杀灭’,正常器官则不受影响。除细胞水平及动物实验之外,课题组还使用大量临床标本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新型溶瘤病*的有效性和特异性。”

其实,这里的“癌细胞”是指体外培养的细胞系,与人体内的癌细胞相差甚远;在癌细胞系里M1病*会使细胞的存活率下降,并非完全“杀死”;而在小鼠的肿瘤模型里,M1病*也并未将肿瘤组织“杀灭”,而只是减缓了里肿瘤体积的增长速度。这些结果表明,M1病*在体外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上的确有一定的肿瘤抑制作用,但要证明其对人体内的肿瘤有效,以及改造病*使其对肿瘤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些报道中所谓的“使用大量临床标本”,其实是研究人员检查了例病人的癌症组织里ZAP的表达情况(研究人员发现,M1病*是之所以能做到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是和细胞内一种叫做ZAP的基因有关系),并未对人体直接进行M1病*相关操作,也就无从谈“证实了上述新型溶瘤病*的有效性和特异性”。M1病*也不是对所有类型的癌症都起作用:研究者在文章里很清楚地表明,只有低表达ZAP基因的细胞才能被M1病*抑制,研究人员检查了肝癌、结肠癌和膀胱癌等组织,发现多数ZAP基因低表达,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癌症组织里该基因未表现出低表达,更别提研究人员尚未检查过的其他种类的癌症了。鉴于现在的研究结果,这些媒体用“专杀癌细胞”、“癌症克星”来形容M1,不免过分乐观和夸大。

不可否认的是,M1病*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为癌症治疗领域带来了曙光。不过该研究尚处于基础科研阶段,转化到临床应用的道路艰辛漫长。在申请临床实验之前,还要完成大量临床前研究,例如对人体的安全性、改造病*以及药物联用来增强溶瘤效应等。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颜光美教授的团队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