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平,从事中医临床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中医肿瘤临证经验,提出“从和解入手,肝脾肾同调、清和消补四步疗法”,治疗恶性肿瘤,调理肿瘤及术后预防复发。临床善用虫类药,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白血病,广受海内外患者好评。
恶性肿瘤是目前全世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每年有万人死于癌症,预计到年,每年癌症死亡人数将达万。
根据国际癌症合作者年所作的一项研究,通过改变或避免主要危险因素,超过30%的癌症可以预防。
那么,如何将“致癌分子”挡在我们的身体外呢?记住避开这10个字!
糖
乳腺癌、胰腺癌
瑞典科学家曾对人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过多摄入糖、果酱、甜饮料等食物会增加罹患胰腺癌的风险。因为吃糖会导致胰岛素的大量分泌,久而久之使胰岛功能受损,继而诱发胰腺癌。
而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也研究发现,在西方的饮食结构中,大量糖的摄入可增加患乳腺癌,以及癌症向肺部转移的风险。
专家建议:每天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0克以内,最好不超过25克。
烫
食管癌
中国人吃饭尤其讲究“趁热”,但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饮品温度在65℃以上可能会引发食管癌。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爱喝功夫茶、生滚粥的潮汕人,爱喝大碗烫粥的太行山区居民,常饮滚烫奶茶的新疆哈萨克人,都是食管癌、胃贲门癌的高发人群。
这是因为,过热的食物会损伤食道黏膜,长期吃过烫的食物,黏膜反复受到慢性损伤,就可能引发慢性炎症,进而增大癌变的可能性。
咸
胃癌
盐似乎是最“危险”的调料,吃得太咸会导致胃黏膜屏障的慢性损伤,长期如此会增加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最终导致胃癌发生。
健康的饮食习惯应以清淡为主,建议每日盐的摄入总量应低于6克。
专家建议:吃饭口味重的人,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它能帮助阻断致癌物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油
肠癌
这里的“油”,一方面指油炸食物,另一方面指高脂肪食物,油条、油饼、臭豆腐等油炸食物在煎炸时往往会产生致癌物多环芳烃,即便是“好油”炸出来的食物,也对人体有伤害。
另外,《自然》杂志曾报告指出,肥胖、高脂肪及高热量饮食是引发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
高脂饮食可驱动肠道干细胞数量激增,使之进行无限期地繁殖,并且分化成为其他类型的细胞,易于引发肠道肿瘤。
熏
食道癌、胃癌
很多年轻人都吃烤串,然而,一项研究发现,经常吃烤牛肉、烤羊肉、烤鸭等熏烤类食物,容易得食道癌和胃癌。
熏烤类食物在制作中会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强致癌物苯并芘就是其中一种,它会造成细胞突变,引发癌症。
专家建议:烤串虽好吃,但也要尽量少吃,别拿健康开玩笑。
腌
消化道癌症
腌制食品(如鱼干、鱼酱、腊肉、腊肠、腌菜等)风味独特,是很多人的喜爱。但这类食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硝酸盐,会在体内合成亚硝酸胺,亚硝酸胺是一种强致癌物,会提高消化器官的癌变风险。
美国癌症研究所发表的报告显示: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制品,将会提高18%的患下腹部癌症(如结直肠癌)的风险,这些加工肉大都采用腌渍的方法制作。
专家建议:多吃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偶尔吃一点腌制食品没问题,但是一定要少吃。
霉
肝癌
发霉的食物当然没有人会故意去吃。不过花生、玉米、大米、高粱等食物很容易受潮,进而被霉菌污染,有时候不易被发现,特别是夏天的凉菜,有一些发霉也是肉眼无法辨别的。
这种情况下的食物,很可能有致癌作用的霉菌*素,这种*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与肝癌的关系极为密切。
专家建议:大家学会合理储存食物,防止受潮霉变。一旦发现食物发霉,要果断丢弃,不要怕浪费。
酒
肝癌、结肠癌、胃癌
研究表明,过量喝酒和肝癌密切相关;经常喝啤酒或其他含酒精饮料的人,结肠癌发病率高;而美国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人们患胃癌的风险与饮酒量呈正相关。
专家建议:男性饮酒每天不超过20~30克酒精,而女性不超过10~15克。
烟
肺癌
吸烟致癌已经是世界共识。除了要戒烟外,做菜的油烟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国人的菜以煎、炒、炸等高温烹调方式,但我们不知道,这种做法很容易产生大量油烟,其中夹杂着不少烷烃类物质等致癌物,以及类似于PM2.5的可吸入颗粒物,不但影响皮肤,还会导致肺癌的可能。
因此,大油炒菜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开窗、开排气扇,尽量使用无油烟的绿色环保饮食方法。
懒
胃癌
现在很多年轻人越来越懒得做饭了,喜欢吃香肠、火腿等加工食品,甚至习惯叫外卖或在外就餐。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导致油盐摄入超标,带来癌症风险。
有些人懒得做饭,就把一些剩饭剩菜加热,凑合吃掉。然而,剩菜中往往含有致癌物亚硝酸盐。长期以往,有诱发胃癌的风险。
专家建议:吃饭要定时定量,吃新鲜的食物,不吃剩菜,少吃外卖,除此之外,懒得运动也会增加患癌风险。
16个悄无声息的“癌症信号”
日常一定要留意的“癌症信号”:
1、不明原因消瘦;
2、频繁发烧或感染;
3、感冒老不好;
4、总腰疼,有肿块;
5、慢性咳嗽或胸痛;
6、腹胀腹痛;
7、慢性胃灼热;
8、大便异常;
9、吞咽困难;
10、*疸;
11、异常肿块;
12、皮肤新斑点或黑痣变化;
13、指甲变化;
14、盆腔或下腹疼痛;
15、长期原因不明的疼痛;
16、异常出血。
远离癌症的9条建议
1.不吸烟,并且远离「二手烟」和其他烟草制品;
2.不饮酒,或减少酒类及酒精饮料的摄入;
3.坚持锻炼,每天规律的运动,将体重保持在健康范围;
4.健康饮食,多吃全谷类、豆类、蔬菜及水果,限制高热量食物(高糖、高脂食物),少吃或不吃加工过的肉类(如腌制肉、肉肠、肉罐头等),限制红肉及高盐食物;
5.不要晒太阳太久,减少紫外线直接照射皮肤的时间并采取防晒措施,可以预防皮肤癌;
6.母乳喂养,可降低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
7.接种疫苗,例如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预防原发性肝癌,接种人乳头状瘤病*(HPV)疫苗可以预防宫颈癌;
8.多多关心自己和家族亲戚的身体状况,了解自己的患癌风险;
9.定期体检,进行合理的癌症筛查。
近两年,咱们越来越注重体检,与此同时,各种“结节”、“息肉”、“囊肿”、“增生”等检查结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体检报告上。
很多朋友看到这些“异样”的检查结果,就开始惴惴不安,担心是癌症,即便不是癌症也担心会发展成癌症。有的朋友也在手术还是不手术之间纠结。
那么,这些“异样”的检查结果是不是癌、会不会发展成癌、要不要治呢?
今天,我们找来全国各领域的权威专家,给大家最权威的介绍,赶紧找来自己的检查报告对照下吧~
肺小结节
小于8毫米不用怕
以前体检大多是拍胸片,这种检查一般查不出肺小结节。但是咱们国家现在肺癌的发病率非常高,所以很多地方就把体检项目胸片升级成了CT。随着这个项目的普及,越来越多人的体检报告单上出现了“肺小结节”的字样。
肺结节是不是肺癌?或者发展下去会不会变成肺癌?
其实,看到“肺小结节”字样也不用提心吊胆,因为肺部结节可能是肺炎、肺结核,也可能是以前肺结核留下的疤,而真正是肺癌的比例很小。专家说,
(肺结节)90%以上是良性的,真正恶性的比例只有1.2%。
肺部小结节大部分由良性疾病引起,小于6毫米肺结节,是肺癌的概率不到1%,因此,并不需要太过担心。直径在6~8毫米之间的肺结节,肺癌概率在0.5%~2%,直径大于8毫米的肺结节,肺癌概率大于3%。
根据最新的国际上对于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指南建议:
?大于6毫米的磨玻璃结节和6~8毫米的实性结节,6~12个月随访如变化不明显,后续的随访间隔为18~24个月。
?对于8毫米以上的实性结节,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增高,需要3个月随访,并考虑PET-CT检查或病理活检来明确诊断。
甲状腺结节
95%都是良性,活动性差的要当心
体检中,最常见的就是甲状腺结节了,很多朋友看到是“结节”之类的字样就会异常的紧张,生怕需要手术,还提心吊胆的想是不是甲状腺癌什么的,需不需要忌口。
之所以很多人都有甲状腺结节的问题,主要是因为B超技术的进步,连3毫米的结节都可以看到。
事实上,1厘米以下的“甲状腺结节”完全不必担心,也不需做进一步检查,这类结节多质软或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上下活动,也就是良性的表现。大多数甲状腺癌是“惰性肿瘤”,即“它很懒,不爱转移,也不爱进展。”
如果结节大小在1~4厘米,一定要定期做检查。如果结节的活动性很差,且检查中显示血流量比较大就一定要当心,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做穿刺活检。
此外,如果良性的结节,但结节比较大,且对气管周围器官造成压迫症状,也需要考虑手术。
乳腺增生
正常的生理现象
一个体检下来,10个女生8个有“乳腺增生”问题。这时很医院问医生“乳腺增生会不会癌变成乳腺癌?”、“吃点什么药才能‘消灭’增生”。其实,大部分乳腺增生的患者根本不用治疗。
在医学上,有些乳腺增生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最典型的莫过于经期引起的乳腺增生,女性月经前乳房会特别不舒服,感觉胀胀的,还有点痛,但姨妈过了胀痛就渐渐消失。另外,一些女性为了凸显“好身材”,内衣经常会穿得过紧;亦或时最近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心情比较郁闷,精神压力比较大,同样也会引起短期的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其实是一种良性病变,正常的生理现象,无特别的治疗方法,极少数会发展为乳腺癌,注意定期复查即可。
另外,只要每天保持良好心态,少吃含激素较高的食品,坚持适量运动就能有效缓解乳腺增生。
胆囊息肉
数量多的一般没事
胆囊息肉这个病在中国有近6%的发病率,差不多16个人里就有一个。大多数人是体检B超发现的。它一般经常没啥症状,只有少数人会感觉上腹部不舒服,或者能牵扯着右肩背一起痛。
很多人刚一看到报告单上“胆囊息肉”几个字就吓得花容失色,寝食难安,以为是癌。其实“胆囊息肉”只是超声报告上的一个影像名词,但这个东西是不是癌,超声是分辨不出来的,于是统称为“胆囊息肉”。
看胆囊息肉是不是癌,或者说癌病可能大不大,主要看它的种类。
胆固醇性息肉:基本没啥事
65%以上的胆囊息肉属于“胆固醇性息肉”,是暴饮暴食导致胆汁里胆固醇增多,最后多到无法溶解而形成的结晶,和胆结石是亲兄弟,一发现就是好几个,目前还没有发现它癌变的报道。而且如果改善饮食习惯,它还有可能缩小!所以如果影响报告写着“多发性胆囊息肉”,一般可以松口气了~
医生一般认为直径<1厘米、多发的、无症状不闹腾的胆囊息肉可以暂不处理,3~6个月做一次B超严密观察就可以了。
“真性息肉”:要当心
“真性息肉”主要有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这几种:
?炎性息肉最老实,是结石长期刺激合并慢性胆囊炎形成的,可能会很痛,但几乎不癌变;
?腺肌增生症、腺瘤样增生,有3%~6%的几率癌变;
?胆囊腺瘤的癌变率最高,虽然它是一种良性肿瘤,但癌变率在30%左右!
“真性息肉”一般都是单个长的,有些还会有血管专门为其提供养料,使其迅速增长。所以当发现单发、直径1厘米、胆囊壁增厚4毫米、息肉增大较快(6个月增大3毫米)、B超发现息肉中有血管,以及伴有胆结石、反复出现腹痛等情况,一定要考虑手术了!
结直肠息肉
分清炎性还是腺瘤性
除了肺癌,肠癌在我们国家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和肠癌有关的,就是息肉。
肠息肉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种,前者为良性,后者则容易发生癌变。
结直肠息肉从良性发展到恶性,通常需要15年以上,如果能在早期发现,手术切除后,治愈率非常高(90%以上)。肠镜等筛查手段能有效发现早期肿瘤,正是它的普及,让美国恶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过去10年间,以每年3%的速度下降。
除此之外,专家建议:
?由于肠癌的发病年龄往往偏大,正常人群50岁以上可以做一次筛查,如果没有问题就间隔3~5年做一次肠镜。
?肠息肉的复发率比较高,且复发时息肉的位置和性质都可能不一样,术后1~2年一定要定期做肠镜检查。
?另外,如果发现大便带血,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痔疮而掉以轻心。
单纯性肝囊肿
小于5厘米不用治
很多人体检查出了“肝囊肿”,就像得了肝癌一样,感觉人生无望,天妒英才,其实大可不必。肝囊肿大多是先天性的,即“娘胎里带的”,并且生长非常非常缓慢,多数人更是无明显症状。如果不是体检时偶然发现,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发现。
肝囊肿临床最常见的是单纯性肝囊肿,主要是先天性肝内胆管或淋巴管发育异常造成的,是肝脏良性的病变。由于囊肿生长缓慢,大多数人无任何明显症状。
一般小于5厘米的肝囊肿,不需做任何治疗,但有必要定期(每隔6个月或12个月)到医院做B超复查。
若大于5厘米以上,医院接受治疗。
单纯性肾囊肿
没啥症状不用治
肾囊肿也是体检中经常发现的一种情况。其实和肝囊肿类似,单纯性肾囊肿在人群中是普遍存在,不过不是天生是,其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囊肿里是肾脏渗出的尿液,没有恶变的可能,一般比较小,发展缓慢,无症状的,也不需要治疗。
当肾囊肿超过5厘米,或是囊肿压迫周围组织,出现腰部疼痛、酸胀、下肢酸沉无力等症状时才需治疗。
治疗方法根据囊肿位置的深浅可分为穿刺和腹腔镜微创手术切除囊肿两种方式。发现单纯性肾囊肿后应在三个月或半年后复查肾脏彩超,看一下囊肿的增长速度。如果增长缓慢,只需每隔一年查一次彩超观察就可以了,生活中也没有什么禁忌。
子宫肌瘤
多数都相安无事
“子宫肌瘤”这个词实在太容易让人联想到癌症了!其实,此“瘤”非彼“瘤”,子宫肌瘤的瘤多数是良性的。子宫肌瘤也是妇科体检的“常客”,几乎三分之一的妈妈级人物都会遇到。有些小肌瘤不但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连妇科检查也难以觉察,偶尔做B超才发现。
如果肌瘤比较小,患者无明显症状,而且查过肌瘤无恶变征象,只要定期随诊观察即可。但是如果单个子宫肌瘤直径超过5cm,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最好及时手术切除。
原来这些“结节”、“息肉”、“囊肿”、“增生”也有好有坏,看完这篇文章,再也不用自己瞎担心了!
图文来源于网络
李保平主任简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古籍文献学者,出版医学著作3部。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肿瘤、疑难杂症。包括:头痛、偏头痛和三叉神经痛;鼻咽癌、肺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脑胶质瘤、妇科各种恶性肿瘤等,各种转移癌,癌性胸水、腹水,癌瘤骨转移等;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中风、偏瘫、中风后遗症;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男女不孕不育等,以及新生儿*疸,小儿厌食、消化不良、生长发育缓慢等。
预约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