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院放疗科申丽君章真来源:医学论坛网
年第56届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年会围绕“靶向肿瘤:科技和生物”的主题,在美国旧金山成功召开,涉及直肠癌及肛管癌的研究共有15篇口头报道及数十篇壁报,主要从增加放疗效应、疗效预测及预后、最小化治疗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现将主要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介绍。
增加放疗效应
PARP抑制剂veliparib联合卡培他滨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Veliparib是一种有效的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1和PARP2抑制剂,在体外显示出良好的放疗增敏作用。美国杜克大学一项多中心临床ⅠB期剂量递增研究中,Ⅱ~Ⅲ期直肠癌患者在放疗(50.4Gy/fx或1.8Gy/fx)同期应用卡培他滨(mg/m2),veliparib(20mg~mg)从放疗次日应用至放疗结束后第2日,采用暴露-调整连续重新评估方法确定veliparib最大耐受剂量为mg。研究共入组30例患者,发生率最高的前4种不良反应分别为恶心(40%)、乏力(37%)、腹泻(30%)和呕吐(20%),3~4度不良反应有贫血(3%)、淋巴细胞减少(3%)及腹泻(7%);72%的患者出现肿瘤降期,28%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药代动力学显示同时用veliparib并不影响卡培他滨的药物代谢。Veliparib(mg)联合卡培他滨和放疗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为后续Ⅱ期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卡培他滨联合丝裂霉素用于肛管鳞癌放化疗
放疗同期应用丝裂酶素(MMC)联合5-氟尿嘧啶(5-Fu)是肛管鳞癌的国际标准治疗模式,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回顾分析了-年非转移性肛管鳞癌,对比卡培他滨或5-Fu联合MMC放化疗的血液学*性及耐受情况。在例患者中,64例接受5-Fu(mg/m2/天)和MMC(10mg/m2),44例接受卡培他滨(mg/m2)和MMC(10mg/m2)。所有患者中位放疗剂量为56Gy。
血液学*性,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在5-Fu组与卡培他滨组的发生率分别为50%和9%(P0.);3~4度白细胞减少分别为52%和25%(P=0.),血小板及血红蛋白降低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治疗耐受性在5-Fu组的治疗中断比例为41%,明显高于卡培他滨组16%(P=0.),两组的中位治疗时间分别是40天和37天(P=0.)。卡培他滨联合MMC的血液学*性明显低于5-Fu联合MMC,由此减少治疗中断时间将对疗效带来潜在获益。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肛管癌指南(.V1)中,对于非转移性肛管鳞癌,卡培他滨+MMC联合放疗已成为5-Fu+MMC联合放疗外的另一治疗选择。
疗效预测及预后
列线图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长期生存情况
中医院(单中心)根据至年例术后病理证实为Ⅱ/Ⅲ期的直肠癌数据,构建了用于预测接受TME后辅助放化疗患者总生存(OS)的列线图模型(nomogram),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9.8个月,Cox模型分析筛选出年龄、性别、美国东海岸癌症临床研究合作组织(ECOG)评分、组织学分级、同期放化疗、pT分期、pN分期、肿瘤残留、辅助化疗周期、放疗中断、调强放射治疗(IMRT)是影响OS的协变量,应用这些参数构建了列线图模型,可预测患者5年OS。内部验证显示出较好的校正图及C-指数(0.),该模型未来可能用于直肠癌预后及术后治疗指导,但临床应用前尚需要其他中心进行外部验证。
中国人群验证直肠癌预测模型
年,瓦伦蒂尼(Valentini)等应用欧洲五个大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临床研究的数据,构建了可用于预测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OS的列线图模型,但该模型尚未在临床研究外的患者中进行验证。医院根据2-年收治的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及TME的例局部进展期患者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最终例纳入分析。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该模型预测患者2年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OS的C-指数分别为0.72、0.75和0.72。根据模型进行分层后,我国患者高危组的整体预后较欧洲临床研究数据差,中危组和低危组不能较好区分。后续研究将非临床研究的数据纳入模型构建,将增加预测模型的适用性。
人乳头状瘤病*(HPV)状态对肛管癌放化疗的预后影响
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研究报道了例已知HPV及P16状态的肛管癌患者放化疗的预后情况。单因素分析显示T1~T2期、女性、放化疗前为完全(R0)切除手术、HPV/P16状态是局部控制率的独立影响因素。HPV(+)/P16(+)组5年局控率(87.5%)明显优于HPV(-)/P16(+)组(63.6%,P=0.)与HPV(-)/P16(-)组(55.8%,P=0.),但与HPV(+)/P16(-)组无显著差异(77.8%,P=0.)。影响OS的指标包括了T分期、手术及局部控制率,HPV(+)/P16(+)组5年OS较HPV(-)/P16(-)组有更好的趋势(81.8%对68.8%,P=0.)。在多因素分析中,T3~4期、HPV/P16状态[HPV(-)/P16(+)与HPV(-)/P16(-)组]是影响局部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局控率是唯一影响OS的预后因素。因此根据HPV/P16状态进行治疗模式的优化可能有助于改善肛管癌预后。
新辅助治疗后依据疗效改变治疗方式
法国的GRECCAR2Ⅲ期随机研究对比了局部切除术(LE)与TME在新辅助放化疗反应较好的低位T2~T3期直肠癌中的应用,本次年会报告了研究的初步结果,距肛门px且肿瘤最大径px的T2~T3期直肠癌在新辅助放化疗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残余肿瘤50px)后,被随机分为LE组与TME组,LE组术后病理为ypT0~T1的患者予以观察,ypT2~T3或R1切除(显微镜下有残留)则予挽救性TME。
7-年来,法国15个中心的例患者接受了放化疗,其中名进行随机分析,例纳入分析。LE组患者手术依从性优于TME组(99%对85%,P=0.),LE组中35%的患者进行了补救性TME。总体的病理反应率为ypT0(40%),ypT1(21%),ypT2(32%),ypT3(7%);转移淋巴结数目在放化疗反应好(ypT0~T1)与反应差(ypT2~T3)组有明显差异(0对15%,P=0.)。该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对高度选择性的患者(距肛门px,最大径px,T2~T3期)新辅助放化疗后临床及病理缓解率均较高,T分期明显降期的患者合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小,因此当患者放化疗后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时,LE可能成为更好的选择。但此报道为早期结果,2年局部及远处复发率、肛门功能等情况将在年发布。
本届ASTRO年会强调了科学与生物技术的进步对肿瘤治疗带来的影响,当新辅助放化疗及TME成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后,围绕新辅助放化疗开展的研究也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