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气: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其活动形式可概括为宣发和肃降两个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是说肺主气的功能。对于全身的气机有主帅作用。肺接受从脾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后,和肺吸入的清气结合产生真气,再经肺气的宣发作用而充养全身,以维持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所以《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主呼吸之气,是说肺行使呼吸功能,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调节气的升降出入,以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肺的这一功能,是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的体现。
肺的宣发与肃降,是肺的气机升降运动的两个方面,也即肺主气的生理活动形式。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肺的宣发功能正常,肺气有宣有肃,宣降结合,使气体正常出入,气道通畅,呼吸调匀。如果肺功能障碍,宣降失常,就会引起“肺气不宣”、“肺失肃降”的病理变化,出现咳嗽、胸闷、气喘等症状。若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无力、气短、语声低怯、体倦乏力等气虚不足的症状。
2、通调水道:通即疏通,乃调节之意。肺在水液代谢过程中亦起一定调节作用,称之为“通调水道”。此与肺气的宣肃作用联结在一起的。由于肺气的宣散,使水液输布到全身,特别是到皮肤,从汗孔排泄;通过肺气的肃降,使水液下输到肾转化为尿经膀胱而排出。如果肺失通调,就可导致水液潴瘤体内,发生水肿、尿少等证候。
3、主皮毛:皮肤(包括汗腺、毫毛等附属器)统称皮毛,为一身之表,具有防卸保护和调节体温暖肌肤,润泽皮毛,调节汗孔开合。如果肺气虚弱,不能很好地宣散卫气,输津于皮毛,可出现皮毛憔悴、多汗、易于感冒等病证。
4主声音:肺气鼓动声带发出声音,肺气虚声音就斯哑。
5、开窍于鼻:鼻是肺脏呼吸气出入的通道,故称鼻为肺之窍。鼻的嗅觉和通气功能主要依靠肺气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肺气通利,则鼻道通畅,嗅觉正常。正由于鼻内联于肺,所以鼻成为邪气侵犯肺脏的道路,因而外邪袭肺,多自口鼻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的证候,如鼻塞、流涕、嗅觉减退;肺热壅盛时还可见鼻翼煽动等症。
与脏腑关系:
1、肺与大肠肺与大肠也通过经络联系,而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情况下,肺气肃降,大肠行使转导功能也正常,粪便排出通畅;大肠转导作用正常,也有利于肺气的肃降。所以肺气虚弱可引起排便艰涩;肺气闭塞,失于清肃,亦可见大便闭结。反之,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气肃降,而见胸满、喘咳等症。
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的生理功能是转导糟粕,排泄粪便。由小肠消化吸收后的饮食残渣下移到大肠后,被进一步吸收其中剩余的水份,并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所以大肠的病变主要是转导失司,多为腹泻或便秘等大便异常的表现。
手太阴肺经
肺经起于身体中部,并向下走,与大肠相联,绕转后,经过横隔膜及肺,与肺相接,经脉从腋下分出,向下走沿着手臂侧,经过肘窝(肘部折位),及至腕部,并走在腕动脉血管之上,从手拇指分出,另一支脉则从腕后分出,并于食指尖,与大肠经相接。
主治:手太阴肺经的病候与肺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肺主气,负责调节全身的气及管理呼吸活动,肺亦负责通调体内水道。故此经脉病变会引致与肺有关的水液失调及呼吸问题。因此,症状如胸闷胀满、喘咳、呼吸困难等均可能显示肺经出了问题。此外,肺经问题亦可能引致循经部位的疼痛如肩背及臂内侧前缘痛等。
本经穴位主治喉、胸、肺等处疾病及有关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养生:手太阴肺经寅时(3-5点)旺。穴位:肺俞、气海、膻中、中脘、天突、足三里(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当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肺经开穴运行的时间,如果经常上夜班的人切记不要抽烟,如果没有上班就好好的休息吧。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