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鹏教授
中国医院
编者按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各领域都要求精益求精,结直肠癌领域也不例外。本次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二届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国际高峰论坛顺应形势需求,大力推动“科学诊疗、规范施治”,鼓励临床肿瘤医生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为患者谋福利。《肿瘤瞭望》有幸参加本次会议,领略大会风采,会议期间我们特邀中国医院的刘云鹏教授就结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预测结直肠癌生存和复发的生物标志物、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应用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何实施结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
刘云鹏教授:本次中国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医师协会领导下举办,中国医师协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培训中国肿瘤医师进行规范化治疗。本届年会围绕结直肠癌规范化治疗的话题,内容主要涉及手术治疗、腹腔镜治疗、机器人治疗、放射治疗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方面,内科治疗领域如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方面也是精彩纷呈,为中国基层医师规范化培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如今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到精准医学时代,分子诊断、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大势所趋,中国要紧随国际前沿,使国内肿瘤治疗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精准化和个体化,最终才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获益。需要强调的是,规范化治疗是精准化和个体化治疗的基础,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域差异较大,在规范化治疗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也希望国内医师能够通过规范化培训赶上时代步伐,充分掌握肠癌诊疗规范,同时将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化治疗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我在大会报告中主要强调了肠癌辅助治疗以及肠癌晚期药物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要点如下:
一、肠癌术后辅助治疗开始时间问题。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开始辅助治疗的时间不一致。患者开始术后辅助治疗时间是越早越好,还是为了降低化疗损害而拖延开始时间更好?许多医生都存在疑惑。实际上,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开始时间应该在4-12周内进行,治疗时间太早可能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治疗时间太晚可能使患者生存获益受损、复发率上升。另一个是辅助化疗持续时间问题,做少了担心治疗不足,做多了又要承受更多*性带来的伤害。今年ASCO会议上报告的关于肠癌辅助治疗的IDEA研究引起了医生的热议,即肠癌术后辅助治疗三个月是否非劣效于六个月。虽然IDEA研究的结果表明术后三个月治疗与六个月治疗不存在明显差异,但该研究因为组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结果还不足以改变目前的诊疗常规,目前肠癌术后辅助治疗六个月仍是标准方案。今后也许可以优选出部分不必要采用半年治疗方案的肠癌患者,进行三个月治疗方案,但目前如何筛选这部分患者还没有非常准确的切实可行的办法,需要进一步努力。
二、针对可切除肠癌患者采用新辅助治疗是否应用靶向药物仍存在争议。在临床实践中,针对预后较差的技术上可切除患者,有可能从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强烈治疗中获益,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因此还存在争议。晚期肠癌的治疗更为复杂,过去对于适合靶向药的患者均推荐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后来发现,右半结肠癌几乎没有获益,引发一系列争议。但是,决定左右半结肠患者预后的差异和对药物的反应性的本质是不同部位结肠癌分子异常事件存在不同,因此需要从分子水平而不是部位,提高分子靶点检测的准确性、广泛性和全面性,对肿瘤生物学行为进行更为深入的评估和判断,会有助于扩大靶向治疗受益人群。
如何预测结直肠癌的生存和复发?
刘云鹏教授:结直肠癌的生存和复发问题一直是临床肿瘤专家、患者以及患者家属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辽宁省肿瘤药物与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委及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执委;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常委和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常委;国家卫计委胃癌和结直肠癌诊治标准制定委员及抗肿瘤合理用药专家组成员;辽宁省肿瘤学会主委;辽宁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主委
相关阅读
[结直肠癌国际高峰论坛]蔡三*教授畅谈我国结直肠癌的规范化外科治疗
[结直肠癌国际高峰论坛]许剑民教授:喜迎机器人专委会成立,助力我国结直肠癌微创手术发展
[结直肠癌高峰论坛]丁克峰教授:转变理念铸就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的光明未来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肿瘤瞭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