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肿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肿瘤标志物超标就是得了ldquo癌症 [复制链接]

1#

很多人体检会检出肿瘤标志物超标,于是就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对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结果人们在认识上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有肿瘤标志物异常,就认为会有癌症;如果肿瘤标志物正常,就认为“天下太平”。

肿瘤标志物其实很复杂,同一个部位的肿瘤可有多种标志物,不同部位的肿瘤也可“共享”同一个标志物,还有一部分肿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可检测的标志物。

一些良性疾病比如:肝硬化、肾功能不全、银屑病的患者也会有一些肿瘤标志物的异常。另外有些药物的使用(比如胸腺肽),同样会影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

人们对癌症体检的误区——

误区一:定期体检能够检查出癌症!

其实常规健康体检以一般健康普筛为主,可以做常规疾病早筛及健康情况的综合评估。通常无法进行精准的个体定向筛查。

误区二:只有PET-CT才能检测出癌症!?

目前在临床上,PET-CT主要应用于全身肿瘤诊断、疗效评价、复发和转移监测。但PET-CT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假阳性”和“假阴性”存在,比如:急性炎症、活动性肺结核等可引起“假阳性”;肺泡癌、肾脏透明细胞癌、印戒细胞癌和类癌等低代谢肿瘤也可引起“假阴性”。

另外PET的分辨率不足,过小的病灶也会有“假阴性”。价格昂贵、有一定的辐射性、被检查者配合要求比较高等因素,也使得PET-CT不做为健康体检肿瘤早筛的首选。

误区三:肿瘤标志物高就代表了癌症?

并不一定!肿瘤标志物都有“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比如:肿瘤标志物最常见的AFP,它是筛查和诊断肝癌最重要的肿瘤标志物。然而有相关研究表明,AFP对于早期肝癌诊断有34%假阳性率,19%假阴性率。简单理解就是,即使AFP检查结果为异常,其中有一部分人,也很可能是“虚惊一场”。目前临床上肿瘤标志物主要运用于高危人群的肿瘤筛查、评价肿瘤治疗后疗效、监测复发等。

近来,中国的肿瘤液体活检市场也逐渐形成,检测对象包含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DNA(ctDNA)、外泌体(exosome)等,它们来源于肿瘤组织、存在于血液,可以提示肿瘤发展进程及抗药性等信息,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但肿瘤液体活检在技术上存在难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成熟。

那么,癌症早期筛查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癌症协会的双重推荐:

(一)建议普通人群对部分特定癌症专项筛查;

(二)对于特定癌症的高危人群,则需要有针对性地检查特定癌症。

检室大揭秘——

乳腺钼靶——乳腺癌

女性乳腺癌的高发年龄段有两个:40-50岁和60-70岁。推荐从四十岁后就应该进行定期乳腺癌筛查。目前乳腺钼靶是发现早期乳腺癌最为可靠和有效的方式。

美国癌症协会建议45-54岁的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以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可能具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者及接受过胸部放疗者,不管什么年龄段都应该每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的筛查。

关于女性乳房自检:

二十岁以后的女性,也应学会乳腺的自检方法,即一般在例假来潮后第9至15天,对乳房进行观察和自摸,检查是否有硬块。不过自检不能替代乳腺癌的筛查。

宫颈刮片或TCT——宫颈癌

美国癌症协会建议,21-65岁的女性,应每三年做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即宫颈刮片或TCT,如果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常,需进一步检测HPV病*是否存在。但由于前者也存在漏检的可能,国内常常将该检查与HPV检测同时进行,其中若有一项有异常就会进一步做阴道镜检查,以确诊宫颈是否存在癌前病变或癌组织。

大部分宫颈癌是通过性传播的病*,即人乳头瘤病*(HPV)引起的。不过从感染HPV到发展成宫颈癌有一个很长的演变过程。一般高危HPV持续感染8-24个月,才可能发生宫颈癌前病变,而这个癌前病变会持续5-8年,所以如果在早期能够发现并及时干预,治疗效果还是很好的。

肠镜检查——结直肠癌

约80%的大肠癌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癌前病变至发展至癌症,演变时间至少需要约5-10年。肠镜检查是目前对结直肠癌检测结果最为精准的检测手段,但由于检测过程较为不适,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自觉检查。

一般建议50岁及以上的人群,要做一次肠镜筛查,如果有肠息肉等一些问题,一定要定期复查。

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史、有长期肠道不适症状(腹胀、便秘、慢性腹痛等)、有便血消瘦病史等等,建议不管处于什么年龄段,都应该定期肠镜检查。

肺癌检查——X线筛查法、低剂量螺旋CT法

按照美国癌症协会的推荐,54-70岁之间具有三十年以上烟龄且未戒烟超过15年的人群,需进行一年一度的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

以前肺癌常用X线筛查法,但X线本身局限性很大,只有在肿块较大时才能被发现,所以患者发现病情时多已处于肺癌晚期。

如今更多采用低剂量螺旋CT法筛查肺癌,但低剂量螺旋CT法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假阳性的情况较多,这意味着后期还需要密切地观察。

肝癌——血清甲胎蛋白(AFP)+肝脏B超

肝硬化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其他肝病患者被划分为肝癌高危人群,一般建议每隔6个月筛查一次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

这两项技术虽然各自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如果联合检查,在早期肝癌筛查中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对于肝癌的早期筛查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其中肿瘤体液活检也是一个研究发展的方向。

胃癌——胃镜

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与体征,但一旦有了症状后再进行胃钡餐及胃镜检查检出的往往是进展期胃癌(即已经进入中晚期了)。相对于进展期胃癌而言,早期胃癌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所以对于高危人群和一些有胃部慢性疾病的患者的患者,应常规做胃镜筛选。无症状的健康人群如果有条件,也应该保持一定的检查频率。

前列腺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前列腺癌的发病与年龄、遗传、性活动、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而年龄和遗传是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如果一级亲属(兄弟、父亲等)有前列腺癌病史,则患病风险会明显增高。多国指南建议对50岁以上的男性应当进行至少每年一次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早筛,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病史者,还应将早筛年龄提前至45岁。

如果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经复查高于10ng/ml(特别有持续上升趋势),就应考虑前列腺穿刺活检了。对于前列腺癌目前诊断的金标准依然是穿刺病理诊断。

爱康国宾推出了TM-12(12种肿瘤筛查)此项目综合了多种肿瘤标志物,对肝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等肿瘤的早期筛查有重要意义。

点击小程序

做好癌症预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