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肿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警惕90大肠癌是它恶变的,这篇最全科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m.39.net/pf/a_4892466.html
大约有超过90%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然而,临床统计发现,在接受肠镜检查的人群里,竟有15%的人存在肠息肉。这让很多人查出肠息肉后感到恐慌不安。虽然息肉和癌是“近亲”,但不同类型的息肉癌变几率不同。莫急,且听我详细分析:01肠息肉是什么?人的肠道里,会长出一两颗甚至一小撮“小蘑菇”形状的肉块,这种“小蘑菇”就是肠息肉。它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男性比较多见。息肉是人体黏膜表面长出的多余赘生物,多由局部黏膜组织增生而成,一般分为两种: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或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一种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是否会癌变,与年龄、大小、形状、数量、部位、遗传等有关。02怎么确定肠息肉的性质?1.看大小1厘米以下的腺瘤性肠息肉,癌变率为1%~3%;1~2厘米的为20%;2厘米以上的高达50%。2.看形状普通息肉像蘑菇一样长在肠壁上,有一个蒂与肠壁相连,比较容易发现和切除。而平坦型息肉基底部较宽,像地毯一样“躺”在肠壁上,不容易检查出来,也不好切除,相对来说癌变的发生率要高一些,最为凶险。直径超过1厘米的平坦型息肉,被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其癌变速度跟一般息肉不同,即使是良性病变,随访资料显示,最快3年左右也会发展成进展期大肠癌。3.看数量一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数量越多越危险。4.看家族史有些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有肠癌或肠息肉家族史的人要特别注意。03大肠为什么会长息肉?1.饮食性因素: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2.胆汁代谢紊乱: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3.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4.肠道炎性疾病: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5.其他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部分肠息肉患者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稀便、便血和黏液等,也可有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长蒂息肉或位置近肛门者可有肿物脱出肛门,少数患者甚至有腹部闷胀不适或隐痛症状。然而,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无明显临床症状。肠息肉及大肠癌的高风险人群,建议及时进行肠镜检查,这些人包括:04这5类人应该多加注意:1.45岁以上人群;2.有多发性肠息肉家族史;3.符合以下任意两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或缺乏运动;4.存在容易引发肠息肉的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血吸虫病等;5.肠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的人。这是因为肠息肉复发率较高,即使切除也应定期复查。0%~90%的肠癌是由“息肉恶变”产生的,从息肉到癌症,这个过程很漫长,至少需要10年,甚至20、30年。近50%的大肠癌是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控制体重和运动锻炼进行预防的。很多不良生活习惯会从中作梗,加速息肉恶变。05如何降低息肉恶变风险1.避免“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指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素。建议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红肉;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物;增加绿叶类和根类蔬菜、水果的摄入;注意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如菌类、鲜豆类、笋类;多吃新鲜食物,少吃腌、熏的食物,不要吃发霉食品。2.摄入足够的水分建议养成晨起喝杯温水(~毫升)的习惯,成年人每天饮水不应少于1毫升,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还想知道其他3种降低息肉恶变的方法吗?戳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