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十三届全国大肠癌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中美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研讨会召开期间,《肿瘤瞭望》小编有幸邀请到大会主席——医院的蔡三*教授,畅谈他对大肠癌诊疗50年历史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本届年会规模盛大,尽显大肠癌各领域最高水平
蔡三*教授:本次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办,规模空前盛大,学术氛围浓厚,充分展现了大肠癌各个领域的进展,如:外科、放化疗、免疫、药物等领域,我们的初衷是希望能在全国范围内传播肠癌治疗的最新理念,提升肠癌的诊疗水平,造福患者。在本次会议中,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工作也顺利落幕。
近50年大肠癌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
蔡三*教授:近50年大肠癌治疗在外科、放化疗及免疫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总结如下:第一,外科更加规范。外科是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过去存在不规范切除和不合适切除的现象,现在手术切除更为规范,患者生存率得到提高。第二,外科微创器械的发展。例如:腔镜达芬奇机器人和DM内镜使外科手术手段增多,患者创伤更少,康复更快,5年生存率得到提高。第三,化疗、免疫等领域药物发展。各领域供临床选择的药物有所增加,运用于辅助治疗可以提高Ⅱ期、Ⅲ期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运用于晚期患者姑息治疗,患者由原来最佳治疗6个月提高到24个月,甚至提高到30个月,部分不可切除患者经转化治疗变成可切除。第四,放疗在进展期结肠癌方面有迅猛进展。经放疗后再切除更彻底,复发率更低,提高保障率。第五,放化疗反应指导下的后期非手术治疗也取得了新进步。第六,影像学诊断有诸多进展。第七,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开展。一级预防是进行宏观的宣传,二级预防的筛查已经蓬勃开展。经筛查发现,Ⅰ期肠癌患者占50%,只需局布切除不需放化疗治疗,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5%。
总而言之,肠癌各领域都在进步,其中一级预防向二级预防转化理念的进步最大。外科进一步提高生存空间较有限,未来通过放疗提高也较难,而化疗、免疫、靶向治疗在未来可能有更大进步,临床上多学科综合进步较为显著。从客观来看,虽然与精准医学存在距离,但精准医学仍是未来的方向。
筛查是肠癌早期预防的重要手段
蔡三*教授:肠癌筛查已被普遍接受,发病率明显降低,早诊率也得到提高。年美国一项研究报道显示,至年期间,肠癌患者死亡率平均每年以3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进行归因分析发现,这种下降率不是由治疗产生,而是一级预防(34%)、二级预防(53%)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筛查对临床意义重大。本次会议也积极宣传了筛查和普查的重要性。年上海开展了重大筛查项目,以社区研究作为主课题成效显著,通过对10万人口的筛查后发现早期肠癌患者占50%,癌前病变占较高比例,针对癌前病变患者予以治疗后将不转变为癌,针对Ⅰ期患者可以进行局部切除,不需要化疗和放疗,生存率可达95%,结果较为乐观。年被列为上海重大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目标多万人入组,现已有多万人得到筛查。年该项目被列为上海实事项目,更加突显了筛查的重要性。经筛查后发现的癌前病变患者经过治疗、早期肠癌患者的早诊早治,已经完全改变了大肠癌发病和治疗的版图。上海市疾控中心资料显示:中国结直肠癌相对生存率与发达国家差距在缩小,上海等发达地区直肠癌相对生存率与美国、欧洲发达地区相近,甚至更好。
未来大肠癌临床研究的展望
蔡三*教授:未来肠癌研究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转化、临床。基础研究:资金花费较大、专业要求高、时间较长,比较适合在基础雄厚的国家科研单位进行,研究成果出炉可能是重大进步。转化研究:近几年较热门,更接近临床,研究资金、专业和时间要求相对较容易实现,需要基础和临床相配合,可在较大的研究中心进行。临床研究: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更容易实现,且更具有实际价值。以预测患者预后为中心最具临床价值,通过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不良因素来指导治疗,预后预测因子的检查是未来的重点。例如通过检测基因表达等进行预测,若复发可能性较小则可以不进行治疗,反之则需要治疗。但是从最务实的方面看,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规范治疗,再针对规范治疗后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临床研究。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肿瘤瞭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