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科学治疗 https://m-mip.39.net/pf/mipso_6185617.html导语
大肠癌即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近十年大肠癌的发病人数和患病人数都有所下降,但仍在恶性肿瘤排行榜中“居高不下”。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期间,上海交通大医院房静远教授围绕大肠癌的防治,就大肠癌的早期筛查、最新治疗进展及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等内容做了学术分享。
消化界:请您谈谈我国大肠癌早筛现状,以及还能从哪些方面提升其防治水平?
房静远教授:近年来,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医生群体还是普通老百姓来看,我国对大肠癌早筛的重视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回顾过去十年数据,欧美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患病率均已大幅度降低,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实行了大肠癌筛查。我国现在很多地区或者省市也在实行大肠癌筛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上海、广州、天津这三个城市开展了由*府组织的大肠癌筛查,但绝大多数的城市还未开展*府层面支持的筛查工作,更多是由科学家组织的一些研究项目的大肠癌的筛查,但是这些项目所涉及的人群范围小,作用有限。
大肠癌早期筛查中,主要应用的指标或工具包括粪便隐血试验、基于高危因素的问卷调查及全结肠镜检查。通常,我们首先需明确粪便隐血试验与问卷调查是否出现阳性结果。问卷调查出现阳性结果的主要原因有:(1)男性患者年龄50岁;(2)有结直肠癌一级亲属家族史;(3)曾有大肠腺瘤史或消化道肿瘤史,或胆囊手术或阑尾切除术后大便异常,例如便秘、腹泻、腹痛或其他报警症状等。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人群都需要做肠镜检查,如出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或问卷调查阳性结果时,我们才会建议其接受全结肠镜检查。此外,也有专家建议在大肠癌高危人群中开展糖类抗原或循环DNA、DNA甲基化的检测来筛查大肠癌。
虽然我国大肠癌的筛查策略多为借鉴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大肠癌的筛查经验,但也有所不同。美国的大肠癌筛查首推乙状结肠镜检查,主要原因是在美国推行了几乎全民覆盖的大肠癌筛查,受检人数多,但是全结肠镜费用高;而我国尽管在大肠癌筛查中应用的是全结肠镜,但是由于受检人数少,筛查成效并未达到预期要求。
总之,我国大肠癌筛查工作仍旧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要提高大肠癌筛查的全民意识,还要以此影响到*府及相关公共卫生部门,从而引起他们对大肠癌筛查的重视,同时要更多吸纳消化科医生、肿瘤科医生等有志之士来共同推动我国大肠癌筛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消化界:您的团队研究了小檗碱(*连素)在预防大肠癌中的作用,那么目前看来小檗碱对于预防大肠癌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房静远教授:大肠癌的癌前疾病绝大多数都属于腺瘤,内镜下摘除或切除后,可有效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因此,预防腺瘤再发是大肠癌一级预防的关键。
目前,国际上有很多关于预防腺瘤发生或复发的药物研究,我们团队选择研究小檗碱,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临床实践发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直肠中存在很多腺瘤,切除较大的腺瘤并给患者应用小檗碱后发现,该患者腺瘤再生的速度变慢;第二,相关动物实验提示,在给患有大肠癌的小鼠应用小檗碱后,发现小檗碱能够抑制小鼠肿瘤的再生,同时还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第三,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传统且副作用小的药物,这类药物作用范围广泛,远远超出药物本身的适应证。例如小檗碱不止用于治疗腹泻,也可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甚至用于减重等等。
年初发表在《柳叶刀·胃肠病和肝病学》的关于小檗碱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是由我们团队与其他6个医学中心联合开展,历时4年多,与应用安慰剂的对照组经内镜检查对比,发现腺瘤切除后接受小檗碱治疗的患者,腺瘤再发的几率减少了近1/4。若将该数据放大到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大肠癌患者中,将对大肠癌的一级预防产生重大影响。
小檗碱对我国大肠癌防治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大肠癌防治的关口前移,可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二是小檗碱副作用小,价格亲民,在中国药用历史悠久,适合在基层开展应用。这两点符合我国国情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策略的基本要求。此外,小檗碱属于单体药物,成分简单,便于对其药理机制的研究,也易于向国际推广。
消化界:肠道菌群与疾病相关性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请您谈谈肠道菌群研究对提升大肠癌诊治水平有何帮助?
房静远教授:肠道菌群与大肠癌相关性或是因果关系的研究,都是当今国内外的热点研究,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专家,都在陆续开展相关研究并发表系列论文。
大肠癌诊治的临床防治难题无外乎早期预警、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及其预后预测等,我们团队及国内其他专家学者从临床需求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例如在早期预警与诊断方面,研究已经发现具核梭杆菌与粪便中的共生梭菌都能预测大肠腺瘤和大肠早癌的发生;在预后预测方面,有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可能用于预测大肠癌化疗耐药及大肠癌手术治疗的预后;在预防方面,研究证明小檗碱和二甲双胍都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达到预防腺瘤再发的目的。但以上研究都要求我们进一步通过基础研究来明确哪些菌群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哪些菌群能抑制大肠癌的发生,以便于后期药物治疗靶点的研发。除此之外,我们也计划在人群中陆续开展针对具体菌群的研究,例如将某个菌群剔除后,一些经典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也随之剔除。希望未来我们能够用简单的研究方法,研发出疗效好、副作用小、惠及基层群众的药物,从而改善患者3年、5年甚至10年的生存率。
消化界:目前,肿瘤靶向药物治疗进展迅速,在很多癌症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靶向药物在大肠癌治疗中的前景如何?
房静远教授:大肠癌发展到中期或中晚期,已错过根治手术的最佳时机,这时往往会考虑靶向治疗。但是应用靶向药物治疗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必须要给患者做免疫酶标或者免疫组化检查,明确靶点突变情况;第二,靶向治疗之前一定要求患者做精准的分子分型,避免盲目的靶向治疗;第三,靶向治疗往往与化疗或免疫治疗联用,很少单独应用。目前很多靶向治疗都是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靶点,通常与免疫治疗抗PDL1或者PD1联用,治疗效果更好一些。
靶向治疗目前属于热门研究,也是发展趋势之一,虽然消化科医生在临床中较少应用,但也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