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肿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拉肚子暗藏的癌症信号 [复制链接]

1#
处暑养生小常识 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xq/5718.html

■肠炎是肠癌的前身吗?

·肠炎

指小肠以及大肠内膜炎症,通常由细菌、病*等微生物感染所致,也可由寄生虫感染、摄入化学*物以及药物引起。本病可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或呕吐及肠鸣和腹部绞痛,患者也可能出现发热、全身不适、肌肉酸痛、极度疲惫等不适。

·肠癌

是源于大肠腺上皮的恶性肿瘤,又称结直肠癌。大肠肿瘤的生长特点是肿瘤的多发性,半年内的同一时间点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肿瘤,称为同时瘤。不同时间点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肿瘤,称为异时瘤。病因尚不清楚,该肿瘤的发病主要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环境、和饮食结构有关,某些特殊类型大肠癌可能更多与遗传因素相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85%的肠癌是由腺瘤转化来的,此外,大肠息肉,尤其是大肠腺瘤性息肉也是结直肠癌常见的癌前病变,但是肠炎并不一定会转化为结直肠癌,肠炎对肠道产生慢性的刺激,有时会导致细胞发生突变,有可能引发肿瘤,但及时就医,跟进观察治疗,防止癌前病变向癌进展,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据国家癌症中心年发表的数据,年全国恶性肿瘤死亡和发病排名中,结直肠癌分别列于第5和第3位,新发病例约40万,死亡近20万,几乎每半分钟就有一人死于结直肠癌。

64%:超过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

85%:85%的患者不知道怎么筛查结直肠癌;

97%:97%的结直肠癌患病前未做过肠镜;

85.8%:85.8%的被调查患者首次就诊原因是发现便血、严重腹泻或腹痛等进展期症状;

7.3%:7.3%的患者是在诊治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

6.9%:仅6.9%是主动体检时发现;

83%:首次确诊时,83%的结直肠癌患者都处于中晚期,且44%的患者已经出现了肝、肺等部位的转移。

透过这些令人震惊不已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并非肠癌太过猖獗,而是我们没有足够重视。实际上,原因非常简单,缺少一次肠镜检查。

世所公认,结直肠癌是最容易预防的癌症,在早期发现也是很容易治疗的癌症,早期肠癌的治愈率>90%;极早期的粘膜内癌,几乎可%治愈。而晚期的5年存活率在20%以下。

■结直肠癌是很容易预防的癌症

专家们戏称结直肠癌是“傻子癌”,是最好预防的癌症。

结直肠癌的发病套路非常简单,超过90%的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慢慢发展而来。

从正常肠黏膜、到长出息肉,大约需要10-30年;从息肉到变成肠癌,一般需要5-15年时间,因为个体差异不同,有的可需要数十年时间。

从息肉到肠癌形成的这段时间,平均有10年时间。在这三千多天里,哪怕你有一天想起来做个肠镜检查,就能发现并干掉这个息肉,那么肠癌的隐患就消除了。

对于毫无症状的普通人群,我国指南建议是50岁开始做肠镜检查;美国建议是45岁;前几天又有专家建议修改我国指南,也建议45岁开始检查;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内镜医生都建议不能大于40岁!因为近几年肠癌年轻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二三十岁患上肠癌的也不在少数。

因此,安全起见,还是建议40岁前无症状做第一次肠镜,此后根据首次检查情况决定复查的频率。

但是对于高危人群则需要提前5-10年做第一次胃肠镜;出现症状者,则不分年龄,立即肠镜及相关检查。

什么是高危人群呢?

①大肠癌高发区年龄超过35岁者;

②有肠道症状的人群。如反复黑便、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潜血阳性而上消化道检查未能发现病变者,还有排便异常如慢性腹泻或长期进行性便秘的人群;

③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或腺瘤病史的成员;

④炎症性肠病(克罗恩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药物治疗后者;

⑤大肠癌或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者;

⑥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

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者等。

■为什么肠癌被称为“吃出来的病”?

中国过去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比较低,改革开放后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得结直肠癌的人越来越多,因此,饮食因素是结直肠癌发病的外部原因之一。此外,遗传因素、环境污染甚至日常饮食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致癌物质等,都是增加结直肠癌患病的危险因素。

■如何给予肠癌患者充足的营养?

1.日常饮食

推荐符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的饮食摄入,必要时可将食物制细制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以下患者需要进行专业营养支持

预期大于7天不能进食,持续或大于10天摄入量不足60%,伴有严重黏膜炎或放射性肠炎,已有体重下降的患者。

3.专业营养支持的途径目前有三种

口服营养补充:高能量密度食品(*油、干果、奶酪、蜂蜜),

肠内营养制剂(肿瘤型、高能型、糖尿病型、短肽型、免疫型等),

肠外营养支持(对放化疗*副反应严重,不能正常进食的晚期肿瘤患者)

■肽在结直肠癌营养治疗中的作用

肽,尤其是海洋活性肽,可快速改善蛋白营养状况,具有不增加胃肠负担,高效,低耗能的特点。根据动物、人体实验证实,肽还具有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于手术、放化疗等有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的患者,应优先选择短肽制剂。

1.肽较蛋白质和氨基酸,能更快改善肽改善氮平衡的速度是游离氨基酸的9倍、是整蛋白的1.6倍,吸收高效,耗能较低。2.肽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

癌症患者试验组干预后体质指数、上臂围、上臂肌围、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干预前明显升高。

3.肽可增强抗辐射效果海洋活性肽与多糖联合使用,能增强其抗辐射效果,提高辐射后的存活率及生存时间。

患者的高营养支持对改善病人全身情况,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肿瘤治疗效果都有重要作用。短肽组件不需消化即可吸收,起效更快,优质的整蛋白组件,比如海参肽也是不错的选择。

-诺资珀利-女性康商up+

健康管理

修复学

蜂巢共生

海洋文化

肿瘤

免疫重建

术后优化

创业

家与美

生活智慧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2#
处暑养生小常识 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xq/5718.html

提示:点击上方健康绘↑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在大多数人看来,腹泻实在算不了什么事,但事实上,“腹泻不是病”并非“放之四海皆准”。在临床治疗中,很多肿瘤科医生发现,长期不愈的腹泻背后,可能隐藏着肿瘤的危险!有四种肿瘤的腹泻症状尤其明显。


  大肠癌:


  常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同时大便上有黏液血便或常排脓血便。有此症状后,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胃癌:


  由于胃癌发生在腹部较高的部位,所以通常是以腹泻症状呈现,同时还会出现轻微的恶心、胃灼热感、食欲不振。由胃癌引起的腹泻与平常腹泻不同,常伴有上腹部胀痛,且不会出现便秘,此时一定要及时接受胃镜检查。


  肝癌:

50%的原发性肝癌在确诊前3个月就有腹泻,每天2—20次不等。这是因为,肝癌常伴肝硬化,会造成门静脉高压或栓塞,导致肠壁水肿、蠕动加快、消化吸收与分泌功能紊乱,以致腹泻。因此,肝硬化患者发生不明原因的腹泻时,应高度警惕发生肝癌,及时就医。


  胰岛细胞瘤:


  胰岛细胞瘤患者常因有消化性溃疡病,导致腹泻。但此种腹泻常在摄入过量脂肪和胆固醇后出现,同时还会伴有乏力、消瘦、恶心等。


  因此,有长期或严重腹泻时,千万别想当然,一拖再拖或自服止泻药。医院诊治,医生会对症治疗,避免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大肠癌的别称叫“癌老二”

大肠癌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合称。在上海,大肠癌又叫“癌老二”,意思是,大肠癌是发病率居第二位的肿瘤。在本世纪初的上海,大肠癌的发病原居第三位,仅十年时间,就取代胃癌上升为第二位。在全国范围内,虽然大肠癌还居第五位,但其增速强劲。

留神另一个危险信号:放臭屁

在传统饮食习惯下,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通过小肠进入大肠后,蛋白质和脂肪残余是少量的,这些少量残余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还可继续合成人体必需的物质,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和一些非必需氨基酸,这些都是有益健康的。

但是,如果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太多,超出了小肠消化吸收的能力,进入大肠的就不再是少量残余了。在大肠这个“发酵罐”中,过多的营养物质会导致菌群失调,并将那些富余的营养大量合成胺类物质,胺即致癌物。

胺,或为液体,或为挥发性气体,十分臭。所以,有些时候人们吃得太多太好,肠道负担太重,就会放臭屁。放臭屁,不仅是难堪的事,还是一个危险信号。

防癌症:膳食纤维把肠道菌群和*素打包进粪便

西方化饮食除了蛋白多、脂肪多,另一个缺点是,膳食纤维少。膳食纤维,是一个人们有点陌生的概念。膳食纤维在年以前的营养学中尚不曾出现,是近几十年来被人们重视的概念。

膳食纤维是指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主要来自于植物的细胞壁。膳食纤维在保持消化系统健康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清洁消化壁和增强消化功能,同时可稀释和加速食物中的致癌物质和有*物质的移除。

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但在西方化饮食习惯中,大多数人减少了谷物的摄入,食物中的膳食纤维量大大减少。

膳食纤维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它随食物残渣进入大肠,最终被排出体外。但是,可别小看这些不能被吸收的“糟粕”,它们可比那些过量的“精华”残余可贵得多。膳食纤维在大肠中扮演着“清道夫”的角色:它大量吸收水分,膨胀增大,一路上把坏死的细胞、过多的肠道菌群和*素“打包”进粪便,并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