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 http://pf.39.net/bdfyy/qsnbdf/190311/6947166.html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大肠长什么样,每个人的结直肠都在腹腔里面弯曲盘绕,形成一个问号的模样。随着经济水平增长、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转变,我们的肠道面临着越来越高的癌症风险。
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前5位,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中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是37.6万,死亡病例为19.1万,已成为严重危害中国人健康的疾病之一。
大肠癌是否可以预防?
最近,权威期刊《科学》(Science)上的一篇关于癌症的论文让我们很困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学家CristianTomasetti和癌症遗传学家BertVogelstein通过研究发现,29%的癌症相关基因突变归因于环境因素,5%-10%来自遗传因素,66%则是源于基因复制中的随机错误,就是“生物学上的坏运气”造成的。
这么说早在你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就已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患癌的几率?得癌只是“天意难违”?
基因突变并不意味着就是患癌症。王锡山指出,“66%的癌症相关基因突变是因为基因复制中的随机差错导致的”,不能等同于“66%的癌症就是因为患者运气差造成的”。
所有的肿瘤都没有一个单一的病因。专家指出,从基因突变到转化为癌症,大约需要10多年,需要累积足够多个基因突变才可能发展成癌症。除了遗传,紫外线、辐射、致瘤性病*感染、化学致癌物等也是诱发基因突变的常见原因。只要诱因是来自于外界因素,那么这种癌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可以预防的。
具体到大肠癌,王锡山主任介绍,大约只有20%左右的大肠癌患者有较为明确的遗传现象,表现为发病年龄较早,例如40岁左右发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而绝大多数大肠癌呈散发性,没有明显的遗传因素。
大肠癌的发生更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即使两个人的遗传背景完全相同,但是如果他们接触的环境不同,那么他们发生大肠癌的概率也不一样。
一个人的基因天生的,无法改变的,而饮食生活习惯是我们自己可以调控的。到目前为止,大量研究表明:改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致癌的环境因素以及规范的癌症风险筛查,仍然是预防癌症最有效的方法。
6字远离大肠癌
有关结直肠癌的预防,王锡山分享了管住嘴、迈开腿的“六字方针”。肠癌是吃出来的病,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鼓励均衡膳食,包括降低能量摄入,降低高蛋白尤其是降低红肉的摄入,减少脂肪的摄入,多增加纤维膳食,比如水果蔬菜。另外我们还要鼓励大家迈开腿。运动有助于减肥,而肥胖也是结直肠肿瘤的病因之一,只有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预防或降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
便血不一定都是痔疮,4类高危人群需要早检查
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王锡山指出,公众一定要对结直肠肿瘤的早期筛查予以重视。目前,便潜血检测是一种很常用的结直肠肿瘤筛查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很多直肠癌病人存在误诊误治的经历,误诊误治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很多肠癌病人认为便血就是痔疮,因此延误了疾病的治疗;此外,由于生活习惯、个人隐私等原因,很多病人不好意思与医生沟通,因此,不能及时地发现病变。
王锡山进一步指出,结直肠肿瘤存在着高危人群,对于这些人必须要重视结直肠肿瘤的筛查。这些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I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者(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②本人有癌症史或肠道腺瘤或息肉史;③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④以下五项表现具有二项以上者:粘液血便、慢性腹泻、慢性便秘、慢性阑尾炎史以及精神创伤史。对于有着上述情况的人群来说,40岁以上,建议每年做一次结直肠肿瘤的筛查。
受访专家
王锡山,中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